针对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得病率不断增高,两位院士的报告都提到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初期诊治和干预——医治战略前移的重要性,旨在唤起医务界人士、卫生的决策者、政策的制定者、普通公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高度关注、提高防治意识,避免久酿成患。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以进行性气流受限及肺功能降落为特点的肺部炎性疾病。临床上,该病以咳嗽、咳痰和活动后气促为主要症状,但部分患者在疾病的早中期阶段可无任何症状,具有很强的藏匿性,常常发展成重症或极重症才发现。
目前,全球约有2.1亿人罹患此病,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30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将成为全球第3大死因。而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得病率达14%,20岁以上人群则为8%。如此高得病率与我国严重的大气污染、庞大的吸烟人群、人口老龄化、儿童期气道呼吸系统的反复感染、遗传等诸多因素有关。
1、上海市呼吸系统疾病散布
如图1所示,本市最多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病因顺次为: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咳嗽、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肺癌、呼吸道感染及支气管扩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发率位居呼吸系统疾病第2位,仅次于支气管炎,防治情势严峻。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2016年上半年RAS数据库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系统的“慢性杀手”,本市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得病率显著高于女性,救治人数比约为2.22:1,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得病率较高与其吸烟人数较多及职业暴露有关。虽然重度吸烟者中只有1部份产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但已有确实证据表明,主动吸烟是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1个重要因素,吸烟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可能性是不吸烟的14倍,并且与吸烟总量、烟龄密切相干。值得关注的是,目前研究发现,虽然女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得病率较男性低,但呈明显上升趋势,对烟草毒害作用更敏感,更容易表现出呼吸困难,通常合并更多慢性病。从患者年龄角度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并且伴随年龄增长病发率逐步增加。所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1类与性别、年龄有很大关系的疾病。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常使用药物分析
经比对,上海市样本医院用药频次最高的10个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医治药中有3个属于2016年更新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推荐的1线用药:1、支气管扩大剂:噻托溴铵作为首个长效抗胆碱能制剂已被定为中至极重度患者长时间、规律使用的1线药物;2、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支气管扩大剂:氟替卡松+沙美特罗,复方、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复方,ICS/LABA复方制剂在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次数、改良肺功能、改良健康状态等方面要比单1药物医治更有效,故1般不各自单用;其余7个均为备选药物,不推荐常规利用,包括白3烯拮抗剂、茶碱、抗生素、祛痰药等,虽然这些药物对改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某些症状有1定疗效,但常常存在严重的不良反应、治疗窗窄、或仅限利用于部份有适应证的患者等弊端,限制其临床利用。
由于经肺给药可直接作用于肺部,作用部位局限,也减少了因口腔或注射给药致使的全身性不良反应产生。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线用药首选吸入性气粉雾剂,不推荐全身用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系统的“慢性杀手”。
4、阻塞性气道疾病相干药物上市和研发进展
最新CPM数据显示:CFDA已批准国产阻塞性气道疾病相干药物共60个,已批准进口品种19个,其中7个品种在国内还没有被批准国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系统的“慢性杀手”。CDE待审批阻塞性气道疾病相干药物共91个,其中11个属1类新药,主要为长效抗胆碱能制剂或选择性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CFDA批准的医治阻塞性气道疾病还没有国产的进口药品
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多为对症处理,尚不能完全禁止疾病的进展,大多限于减缓症状。现阶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的主要目的也就是控制症状,下降恶化率和病死率,
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新药不断出现,但都仅能减缓症状却没法完全治愈,因此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显得尤其重要,关键还是要减少吸烟、控制环境污染,正如两位院士在ERS2016报告中强调的——早发现早干预,医治战略前移,将疾病遏制在萌芽阶段。
相关新闻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