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百度病?难道使用百度也会得病?互联网信息传递的速度,缩短彼此认知的距离,也缩短我们疾病预防与治疗的距离,互联网时代为何要谨防百度病,病了吧,互联网时代为何要谨防百度病,百度1下找缘由,找药方。正是如此,互联网时代为何要谨防百度病,百度病就很容易蔓延了。
什么是百度病
“百度1下找病因”也为人们“看病”带来了新思路。那就是在自己感觉不适,或怀疑身患某类疾病时,不到医院救治,而是把1些疾病或症状通过搜索引擎,来个自我诊治。
“百度1下”的诊病与只能“微信”的养生知识1样,面对的都是网络信息洪流中无人把关的信息,良莠不齐在所难免。其中有的属于以谣传讹,有的是知识老化,有的乃至张冠李戴,互联网时代为何要谨防百度病,如不具有1定的专业知识,很难去伪存真。若用这样的信息作为自我诊断的根据,怎样可能不出问题?
医疗行业的很多症状更多的是1种主观感受,它来自于医生多年诊治的经验,很难通过文字明确表述出来。对疾病的理解,更需要对文字之外的信息进行把控。如果不具有这样的能力,即可能对症状进行联想,产生自己可能得病的毛病判断。其实很多医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初期学习疾病时,常常是学到甚么病,就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病,1度弄得自己挺紧张。
延误治疗时机
另外,许多人可能都听过“医者不自医”这句话,当医生的1般不给自己看病。由于当触及本身时,很容易犯糊涂。而且对自己实行诊治,顾虑会更多1些,有时乃至1点细微的心理变化,都能导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结果。即便“百度”来的知识是准确的,也可能由于自己的误读耽误了救治时间。更有甚者,会把搜来的信息作为衡量医生行动的标准,以此怀疑医生,继而引发医患纠纷。
百度真能治病?
发达的搜索引擎固然为求医问诊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比如用来查看1些出处权威的信息,帮我们了解常识性的知识,知道人为何会发热,为什么会咳嗽等。但由于个体差异与对症诊疗的需要,在“百度”时没必要纠结疾病的诊疗标准与细则,这能帮我们正确地认识疾病,理性地看待诊疗进程。
“百度”带来的便利,应更多地体现在疾病科普和预约挂号、医患沟通等进程中,而不是在鱼龙混杂的海量网络信息中“对号入坐”地自我诊治。这类“百度病”应当戒断!
相关新闻
上一页:抑郁症为何成了医药代表的“专利”
下一页:癫痫不可怕 选对抗癫痫药物很重要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