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或有救!中国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囊膜糖蛋白合成机制!埃博拉病毒是甚么?3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对外发布,该所基础免疫团队郑永辉研究员和王斌博士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博拉病毒囊膜糖蛋白的合成机制,相干研究成果在美国出版的《生物化学杂志》上在线发表。
埃博拉病毒是甚么?埃博拉病毒于上世纪710年代被发现,感染人可引发严重的埃博拉出血热,致死率最高可达90%,但自病毒发现以来到2014年前未造成大范围的流行。2014年初,非洲出现的埃博拉疫情共致使1万余人的死亡,给国际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该病毒有超强致死率,目前尚没有取得许可在临床利用的疫苗,也没有殊效的抗病毒药物。
埃博拉病毒粒子表面的囊膜糖蛋白是介导病毒感染靶细胞的唯1蛋白,因此被认为是疫苗研发的首选抗原和抗病毒制剂开发的理想靶标,但其在宿主细胞内的成熟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深入研究囊膜糖蛋白的生物合成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科研人员经过系统研究,埃博拉病毒必须借助宿主细胞的内环境来完成本身蛋白的成熟及病毒粒子的组装。郑永辉研究员介绍,这是1个触及多个生物学事件的精密调控进程,其中任何1个环节的异常或缺失都可能致使病毒没法装配和感染。本研究阐明了细胞通过囊膜蛋白糖基化而调控蛋白功能的详细机理,将为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理论根据。
相关新闻
相关问答